文章分類Article

憂鬱症的主要症狀有哪些?苗栗憂鬱症諮商/竹南憂鬱症諮商

為什麼我的憂鬱症吃藥一直吃不好?!或許是因為你一直忽視了造成憂鬱症的重要成因,也就是心因性因素。下文,我們將與各位分享造成憂鬱症的關鍵性因素,心因性因素。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但複雜的情緒障礙。儘管其病因涉及多種生物學、遺傳學與環境因素,心理因素,即心因性因素,也在憂鬱症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將探討心因性因素在憂鬱症中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這些心理壓力源。

 

什麼是心因性因素?

心因性因素指的是由個人心理狀態、情感經歷或認知過程引發或加劇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憂鬱症的情境下,這些因素往往源自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困擾或對生活事件的認知方式。例如,生活壓力、情感創傷、個人價值感的缺失等,都可能成為憂鬱症的觸發點或維持因素。

 

常見的心因性因素

1.童年創傷與成長經歷

過去的創傷經歷,尤其是童年時期的負面事件,可能在成年後演變為情感障礙。遭受虐待、忽視、失去至親等事件,可能在心靈中留下深刻的痕跡,導致自尊心低落、無助感等憂鬱症狀。

2.慢性壓力

長期承受工作、學業或人際關係中的壓力,會逐漸耗盡個人的心理資源,使人容易感到疲憊和沮喪。長時間無法從這些壓力源中解脫,可能最終引發憂鬱症。

3.失落與喪失

經歷重大失落,如親人過世、離婚或失業等,都可能激發憂鬱的情緒。失落感不僅會讓人感到痛苦,也會動搖個人對未來的信念和希望,進而陷入負面情緒的循環。

4.自我認知與負面思維模式

憂鬱症患者往往傾向於負面自我評價,對自己過於苛責,並且將生活中的小失敗或挫折放大。這種思維模式讓他們難以擺脫自責與內疚感,進一步加劇抑鬱情緒。

5.社會孤立與人際關係問題

缺乏情感支持或面對人際關係困難,也會成為憂鬱症的風險因素。與人斷絕聯繫或遭遇社會排斥,會讓個人感到孤立無助,從而增加心理壓力和情感負擔。

 

如何應對心因性因素?

儘管心因性因素是憂鬱症的主要成因之一,理解和管理這些心理壓力源有助於預防和治療憂鬱症。以下是幾個關鍵的應對策略:

1.自我反思與認知調整

探索個人的思維模式,尤其是負面思維,並學會用更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和生活中的挑戰,這是改善情緒的第一步。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幫助患者辨識並改變導致情緒低落的思維習慣。

2.尋求情感支持

與家人、朋友或心理師分享內心的感受,能夠有效減輕壓力感。透過開放的對話,人們可以獲得情感上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減少孤立感。但這裡要注意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不恰當的回應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3.壓力管理與放鬆技巧

學習適當的壓力管理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或正念練習,可以幫助個人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源。這些方法有助於降低焦慮與壓力感,使情緒更為穩定。

4.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規律的運動、健康飲食和足夠的睡眠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這些基本的生活習慣能增強身心的韌性,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所長自己是一個懶得運動的人,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5.接受專業治療

如果憂鬱症狀持續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尋求心理治療是必要的。由於心理師都是有經過基礎的受訓,所以相較於一般人在於與憂鬱症患者的互動上會有他的脈絡。且,心理師可以透過與你一起討論的過程中,去了解你受到心理創傷的原因,進而與你一起討論這些心理創傷對你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可以如何與心理師一起工作,然後得以找到撫平心理創傷的方法。

 

心因性因素在憂鬱症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理解這些因素並加以管理,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憂鬱症。透過自我反思、尋求情感支持以及接受專業治療,許多患者能夠逐漸從憂鬱的陰影中走出,重拾生活的希望與意義。

 

文:度情心理諮商所所長 李金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