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與修復-談政治創傷的自癒與反思。
看見與修復-談政治創傷的自癒與反思。
文:度情心理諮商所
一、認知的起點:政治立場的形成,是歷史脈絡與人生經驗的結果
沒有人是憑空選擇自己的立場。每一種政治觀點,背後都藏著:
- 一段生命經驗(家庭背景、生活條件、教育脈絡)
- 一種恐懼或期待(對未來的不安全感、對過去的忠誠)
- 一種身分的認同需求(我屬於哪一群人?誰代表我?)
當我們憤怒於「為什麼你會支持那種人」時,其實更應該問:「你經歷了什麼,才讓你相信那樣的選擇才安全?」
這並不是要你放棄批判,而是幫助你在理解的基礎上保持清醒,不讓憤怒變成失明。
二、如何降低因政治立場不同而造成的對立?
1.心理訓練:從「憤怒地反駁」轉為「好奇地傾聽」
練習觀點轉換(perspective-taking)
這是培養同理心的核心技巧。你可以嘗試:
- 問自己:「如果我出生在他那樣的家庭、成長背景、媒體環境,我會不會也這樣想?」
- 用「我好奇」取代「我討厭」:
不合適的回應方式:「你怎麼可以這樣想!」
可以嘗試的回應方式:「我很好奇,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想法?」
這不是接受對方觀點,而是創造一個能讓對話發生的心理空間。
三、實踐策略:在差異中與人共處
1. 練習不立刻辯論,而是提問與澄清
與其急著糾正對方,不如問:
- 「你最在意的是什麼?」
- 「你支持這個立場,是不是因為你曾有什麼經驗?」
這些問題幫助雙方離開「是非」的戰場,進入「經驗」與「情感」的深層溝通。
2. 區分「人」與「立場」
你可以批評一個人的觀點,而不是否定整個人。
例如:
- 不合適的回應方式:「你就是被洗腦」
- 可以嘗試的回應方式:「我有不同看法,我覺得可能是因為資訊來源不同」
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出於禮貌,更是一種倫理的實踐。
3. 與不同立場的人對話,設定心理安全界限
在進行跨立場對話時,保持自己的情緒安全也很重要。你可以:
- 只在有意願和尊重的前提下對話
- 當感受到自己情緒超載時,允許自己暫停
- 尋找第三空間:例如參與對話型工作坊、聆聽跨立場的podcast或文章
四、情緒上的自處:承認「對話」可能是不舒服、但值得的過程
理解他人不是要求你放棄原則,而是一種成熟的政治修復行動。
它讓我們從創傷的碎片中,不只是走出來,而是學會連結他人——因為也許我們立場不同,但我們都曾被這個世界傷過。
當我們彼此療癒,社會才有重生的可能
同理不是認同,理解不是妥協,但這是我們在裂痕中尋找共存的唯一可能。當你練習去理解一個立場對立者的痛,那其實是你內心最堅強的時刻。